9月2日,“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遺址保護區(qū)域劃定論證會”在山東威海劉公島上舉行。
經專家論證,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,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“定遠艦”的沉滅位置,并出水一批沉艦遺物,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。
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、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第一期調查項目領隊周春水介紹,本次調查工作以2017年、2018年的水下考古物探、潛水實地探摸結果為基礎,采取抽沙揭露的方法了解殘存艦體的保存情況。
本次調查區(qū)域可確認為艦體炮臺與彈藥艙附近位置,發(fā)現并提取出水文物150余件,同類物品在此前的“致遠艦”“經遠艦”遺址調查中也有發(fā)現。
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姜波認為,“定遠艦”的發(fā)現,有利于深入推進甲午沉艦調查與研究工作,對于甲午海戰(zhàn)史、海軍史、艦船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科學價值。
1880年,清政府簽署合同、委托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制造定遠艦。這一戰(zhàn)艦標準排水量7220噸,艦長94.5米、寬18米、吃水6米,功率6200匹馬力,航速14.5節(jié)。
1885年,定遠艦建成后,從德國駛向中國,在當時引起不小轟動。同年,它被編入清政府北洋水師旗艦,在當時有“亞洲第一巨艦”之稱。
1894年9月17日,中日黃海海戰(zhàn)爆發(fā)。開戰(zhàn)僅兩個多小時后,北洋艦隊受到重創(chuàng),戰(zhàn)場上只剩下定遠艦、鎮(zhèn)遠艦兩艘主力艦。
據《日清戰(zhàn)史》記載,當時在日軍5艘軍艦的合圍攻擊下,致遠艦身中百彈,甲板部位起火,但仍絲毫沒有沉沒的跡象。以至于松島艦上一名日本水兵臨死前哀嘆道:“定遠艦怎么打不沉???”
黃海海戰(zhàn)后,死里逃生的定遠艦駛進了威海衛(wèi)。1895年2月5日凌晨,10艘日軍魚雷艇偷襲,其中一顆魚雷擊中定遠艦。艦尾左舷機械工程師室被炸出一個一米見方的大洞,海水汩汩涌入船艙。提督丁汝昌還想做最后的努力挽救軍艦,無奈進水太多,定遠艦最終擱淺在劉公島東部。
為了不被日軍俘獲,2月9日午后,劉步蟾下令在艦內裝滿炸藥,點燃自爆。戰(zhàn)前,劉步蟾曾立下“茍喪艦,必自裁”的誓言,當晚他兌現了諾言。11日,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拒絕投降,自殺殉國。
3月17日,日軍在劉公島登陸,威海衛(wèi)海軍基地陷落,北洋艦隊全軍覆沒。
如今,在山東威海灣,??恐凰叶ㄟh紀念艦,按照定遠艦原貌1:1復制,外觀與原艦完全相同,艦上各種武器裝備齊全逼真,于2005年起開放參觀。
定遠紀念艦上常設一個關于定遠艦歷史的展覽。展覽結尾有一段題為《勿忘“定遠”》的總結詞:
“定遠艦是近代中國興辦海防的產物,其成軍時的輝煌,體現出國家民族海洋意識的蘇醒和萌動,其消亡時的悲壯,折射出那個時代海洋意識所存在的局限。
定遠艦以其不平凡的生涯,昭示著鞏固國家海權的重要,闡述著面海而興、背海而亡的歷史真諦,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海洋強國航程中的一座獨特的航標?!?/p>